top of page

鍾泗濱

鍾泗濱(1917-1983)或許是新加坡最有成就且作品最為豐富的畫家,其創作生涯跨度四十年有餘,擅於眾多繪畫媒介,體現了他卓越的技巧與廣泛的視域。鍾泗濱勤於執教,通過南洋美專培育了一代的西畫畫家,為新加坡藝術家在國際藝術史中固有的地位作出卓越的貢獻。

 

作於1950-60年代的較早期作品是對新加坡與東南亞地區的人物、景象、風俗的表現,富有同理性與内向性。他帶有開拓性的藝術思想在神話般的1952年峇里島之旅得以奠定;鍾泗濱在峇里島與其他先驅畫家共同梳理概念,成立了“南洋畫派”——即新加坡首个獨有的藝術形式。其畫作靈活地融合了中西藝術傳統(包括對畫面與構圖的固有形式、媒介、技巧),透過離散人士轉為東南亞新移民後的多重眼光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

 

鍾泗濱的創意思維不止於此。1962-3年的一趟歐洲之旅讓鍾泗濱重新思量其藝術与民族身份的關聯,通過對水墨美學的探索得以呈现。鍾泗濱在回國後開啟了意气風發的探索階段,無論是油彩或水墨媒介都尋獲了新意態。鍾泗濱以新媒介(包括蠟染、拼貼、珐琅彩、金工、拾得物)擴展了他的視覺語言,讓其現代藝術觀念與新一代藝術家得以相互對談。他或許受到新加坡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使得這系列畫作似乎特别注重有機形體與較規範、數學性形體之間的互動。鍾泗濱在這時期特别注重抽象形態,脫離了之前立體派的影響,走向獨有的抽象形式。

 

1970年代後期見證了鍾泗濱回歸早期作風的跡象,再次把焦点聚集在東南亞——特别是馬來亞、砂勞越、峇里島——的人物上。鍾泗濱以形態誇張的修長肢體與杏仁形的眼睛修飾這些人物的形態,受到印度尼西亞皮影戲及如莫迪利亞尼和賈克梅蒂等現代畫家的啟迪。這也將成為鍾泗濱最富代表性的作品系列。他在這時期愈加考慮到畫作是如何反射出畫家本身的意態,隨之玩味深嵌在油彩與水墨傳統中的不同“觀看之道”。在油彩作品中,鍾泗濱以各類框架手法創造出畫中有畫的構圖,凸顯了長年以來投向東南亞居民的多種眼光。在水墨作品中,他把水墨傳統在地化,創作出含有當地物質文化特徵的“南洋卷軸”,定下他身為離散華人畫家的身份。

 

鍾泗濱於1983年猝死,為持續發展且依然令人期许的藝術生涯劃上突兀的句点。今日,他無疑地成為了新加坡藝術界的一座高山,其藝術作品於實踐過程都在新加坡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受到國際認可,被視為新加坡最重要的先驅畫家之一。這些畫家把匯集於此地的各種藝術傳統融於一爐,而鍾泗濱或許是其中最有成就的。


新加坡50元鈔票背面印有其水墨作品《曬鹹魚》,共大眾品賞。

6 50 Singapore dollar.jpeg
bottom of page